工作论文No.17:杨修娜、李实-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基本状况及其效果分析
杨修娜; 李实
发表时间:2014/4/16 15:14:02    最近修改时间:2015/9/24 16:06:13
摘要: 本文利用 2007 年的 CHIP(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数据,对农民工的培训状况和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数据结果显示, 总体上培训能使农民工的月均工资提高 6%左右。女性的培训收益率高于男性。 “企业内部提供的培训”比“社会提供的培训”对农民工的月均工资影响更大;“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比“与工作无关的技能培训”、“一般性培训” 对农民工的月均工资影响更大。 企业通过支付给农民工 “低于农民工实际劳动生产率(收益) 的工资” 从而变向的将培训成本转嫁给农民工, 并且培训本身所带来的收益也更多的被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拿走了。农民工从“企业内部培训”中“实际”所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他们 “应该” 获得的收益。 就培训费用支付者而言,“自费者”占到 50.97%,且农民工自费参加的培训的平均天数仅有 18.67 天,即参加的大多是短期的岗前培训。政府需要做的应该是“出钱买培训”而不是“出钱搞培训”。政府还应该逐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 培训效果; 培训费用支付者; 培训类型; 培训天数;匹配法

本文最终版发表在《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若需要引用,请按此格式:杨修娜、李实:《不同费用来源的培训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第75-81页

作者: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修娜——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能普遍较差,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收入和自身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也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近年来,不少企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农民工也存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的问题,这“两难”问题的并存,更加突显了增加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工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农民工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按常理讲,农民工培训无论对农民工、对企业、对政府来说都非常的重要。首先,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讲,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竞争性很强的市场,在那些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显得尤为重要,而培训又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农民工应该有很强的动力通过参加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而实现就业、提高收入;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也应该希望农民工通过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再次,就政府而言,政府也应该希望农民工通过培训,大大提高其人力资本,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提供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政府虽然近年来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但成效却不大。2003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文件,相关部门和组织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多个农民工培训项目,比如农业部组织的“阳光工程”、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雨露计划”、科技部门组织的“星火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教育部门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计划,等等。但是,虽然这些政策的初衷很好,实际的培训效果却并不太理想。

据此,本文拟通过分析CHIP2007)中的农民工调查数据,对以下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究和回答:1、培训是否有效果,效果有多大?2、何种类型的培训更有效?3、培训费用应该由谁来支付? 4、培训持续多少天更加有效?

    本文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已有文献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第三部分介绍了和培训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本文用到的方法;第四部分介绍数据;第五部分估算培训的总体效果;第六部分分析不同培训类型的培训效果;第七部分分析“不同培训费用支付者所对应的培训”的培训效果;第八部分分析“不同培训天数的培训”的培训效果;第九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收稿于2013年12月)

[生成二维码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