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人伟教授生平&学术贡献之“成长经历”
赵人伟
发表时间:2014/1/9 19:20:12    最近修改时间:2014/1/9 19:35:55
摘要: 193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凯恩克劳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理事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赴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和万灵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与学术访问。在计划和市场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在准公共产品领域区分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功能的重要性;在经济体制转型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渐进式改革既有降低成本的好处,又有成本上升的风险;在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上,从理论实证发展到经验实证,并揭示了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收入差距过大的演变;在财产分布问题的研究上,分析了从几乎没有个人财产到个人财产的高速积累和显著分化的演变;在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上,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原则和道德原则相结合的必要性。因计划和市场问题的研究获1984年(第一届)孙冶方经济学奖;因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获1986年(第二届)和1994年(第六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关键词:赵人伟;收入分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一、成长经历

1933年3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城东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金华中学(今金华第一中学)的地理教员。 童年时期恰逢抗日战争,随父母为避战乱而颠沛流离,学习时有辍断。1946年考入金华中学,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教育。1953年高中毕业,经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入读北京大学经济系,从此开始了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生涯。

赵人伟教授的大学阶段,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除了临毕业时的反右派运动以外,政治运动相对较少。因此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还算比较系统。但当年的大学在“一边倒”的背景下,照搬前苏联的一套,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完全是灌输式的,而非启发式的。在若干年的时间里,学生都忙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老师的情况则比较特殊: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后,许多名校(包括清华、北大、燕京等)的经济学名教授都集中到北大来,诸如马寅初、陈岱孙、陈振汉、赵迺抟、周炳琳、樊弘、徐毓楠、严仁赓等等。这些名教授许多是哈佛、剑桥、哥伦比亚等大学的博士,但他们都只能按苏联的教科书和苏联专家拟定的教学大纲来讲课。不过,“五四”以来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蔡元培长校时期提倡的兼容并包精神,时任校长的马寅初在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中的独立思考精神,仍对赵人伟教授的治学理念具有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他在北大期间所受的教育,既有死记硬背教条的一面,又有独立思考的一面。

1957年大学毕业以后,赵人伟教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以后,经济研究所归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赵人伟教授在经济研究所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直至退休。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5年任研究员,1990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8月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88年至1991年期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研究》主编;1986年起任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1990年至1993年担任中国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2010年至2012年任北京凯恩克劳斯经济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曾先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UCR)、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香港岭南大学从事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荣获第一届(1984年)、第二届(1986年)和第六届(199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2007年)。

在经济研究所工作的一生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政治运动夹缝中的继续学习。从参加工作到文革以前的这一阶段政治运动很多,但他仍然不忘在夹缝中从事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他积极参加了薛暮桥、孙冶方、于光远等主持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如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问题、再生产问题)的讨论,经常做一些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也作过少量研究。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只能算是打基础而已。

(2)文革中失去的十年。无论是从学习还是从研究来看,文革期间总体来说是失去的十年。不过,赵人伟教授的内心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因此,在运动的间歇中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例如,1972-1974年在顾准的指导下学习经济学和英语;1975-1976年利用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的藏书自学经济学和英语。

(3)对经济体制转型的十年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十年,从事研究的领域比较多,总体上是以经济体制转型为主线。包括探索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介绍东欧改革派的经济理论;经孙冶方推荐到牛津大学师从布鲁斯教授从事经济改革理论的研究;参加各种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国际研讨会(包括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研究比较经济学和参与筹建中国比较经济学研究会;等等。这一阶段主要是探索经济体制的转型问题。

(4)深入研究收入分配的十年。1988年,启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项目。1991年以后,赵人伟教授不再担任行政工作,从而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这一阶段,赵人伟教授把主要的精力投入收入分配课题的组织和研究。运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收集城乡居民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组织国内的中青年学者与邀请的国外专家合作从事实证研究,出访国外多所大学,同国外学者从事合作交流,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5)研究领域拓展与综合的十年。这一阶段除继续研究收入分配问题以外,还进一步拓展到财产分布和社会保障领域,并对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整个经济体制转型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分享到